元宵佳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医教你巧养生!

来源:莱茵医院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2-03 点击数: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等。正月为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元宵之夜,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提到元宵节,脑海中不免会想到一种美食——元宵,北方叫“元宵”,南方则称“汤圆”,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皆有不同,但在元宵节这天,人们大多会聚在一起吃元宵,以求个团圆美满的寓意。
 
元宵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元宵作为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悠悠走过千年历程之后,承载给现代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和美食的享受,更有着营养价值方面的思考。
《本草纲目》有记载,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可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因此,传统医学历来都将元宵视为可健脾、补虚、调血、开胃之食,现代营养学的分析也进一步证实元宵含有充足的能量、糖分、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质等。
在改善人们口感的同时,为人体带来多种必需的营养素,对于脾胃虚寒者,可以适当吃一些元宵滋养脾胃。
元宵既然好吃又养生,是否可以多吃呢?对此中医怎么说?请看下文!
 
元宵虽好却非人人皆宜!
中医建议:元宵虽可口,却不可贪食,吃多了也会吃出毛病。《本草纲目》中也早有记载,糯米黏滞、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这是因为,糯米制成元宵后虽然滑腻可口,但不宜被肠胃消化,进食大量元宵后有可能会导致胃肠不适、腹胀、烧心的症状的出现。
尤其对于胃溃疡患者、年老体弱者、久病初愈者等,这类人群由于消化功能较弱,吃元宵会促使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加重胃肠道负担,引发身体不适。
对于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来说,元宵中的油脂、糖等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流减慢,血压增高,加重心脏缺氧、缺血,诱发心绞痛。
因此中医主张老人、小孩、糖尿病患者、大病初愈者,元宵还是少吃为佳。
 
元宵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早晚不宜吃元宵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本身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营养。
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出现,影响一天的生活。
而晚上睡眠之后,人们的胃也停止了蠕动,不再进行消化,所以晚上也尽量不要吃元宵,否则会给胃肠道带来很大负担,影响正常作息。
二、元宵变质不能吃
由于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当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
元宵的色变,不仅营养价值大大降低,而且还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和口感,甚至还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不宜再食用。
三、元宵适宜少量吃
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热量很高,四颗芝麻元宵的热量相当于一碗饭的热量,而大约四十颗无馅小汤圆才等于一碗饭的热量。
因此可以吃无馅汤圆减少热量摄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时等运动方式消耗这些热量。所以元宵一定要少量食用,一次吃5个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