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2025年9月7日)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暑热基本结束,天气真正转凉,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空气中的水汽常在清晨凝结成露珠。中医认为,白露时节养生应顺应“秋收”之气,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保暖护阳、兼顾健脾润肺。以下从三个方面为您详解白露养生之道:
一、顺应天时,以“收”养身
早睡早起敛神气
跟着太阳的节奏走!《黄帝内经》提倡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晚上9-11点(亥时)前入睡,有助于收敛夏季耗散的阳气;清晨5-7点(卯时)起床,让肺气得以舒展,能有效缓解秋日易感的疲惫。别再熬夜啦,让身体好好“收”一下。
主动防燥护津液
口干、咽干、皮肤发紧?这是秋燥的信号。对抗干燥有妙招:室内可用加湿器或放置湿毛巾,保持50%-60%的湿度最舒适;养成小口频饮温开水或淡蜂蜜水的习惯;清晨洗漱后,不妨从锁骨下方的云门穴开始,沿着手臂内侧轻轻拍打至大拇指尖的少商穴,帮助宣通肺气,抵御燥邪。
保暖护好三处“关隘”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老话务必牢记!此时寒气最爱从颈后(大椎穴区域)、肚脐(神阙穴)和脚踝上方(三阴交穴)侵入。外出随身带件薄外套,尤其护好这三个部位,别让寒气悄悄积累引发关节不适或腹泻。
二、远离寒凉,守护内阳
生冷瓜果冰饮要节制
虽然还有“秋老虎”余威,但生冷的西瓜、冰镇饮料、刚从冰箱拿出的水果,此时再贪吃可就伤身了!中医提醒“形寒饮冷则伤肺”,这些寒凉之物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湿气内生,甚至加重咳嗽、气喘。想吃水果?不妨先用温水泡一泡。
早晚风寒切莫大意
白露后,早晚凉意明显增强。特别要避免赤脚踩地、露腰露腹睡觉。“寒从脚起”并非虚言,足部经络汇聚,受寒易引发女性痛经、关节冷痛等问题。入睡时一定盖好腹部,晨练也建议等太阳出来、寒气散去后再进行。
悲秋情绪需疏导
秋风萧瑟,人也容易感到低落、伤感。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过度忧思会消耗肺气,让人感觉胸闷气短。主动调节心情很重要,听听舒缓音乐,周末去郊外登高望远,开阔心胸,收敛心神,保持平和愉悦。
三、润肺健脾,甘润平和
山药茯苓粥
健脾安神的“暖胃方”:取新鲜山药50克(或干品15克)、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山药能健脾胃、益肺肾,茯苓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粳米补中益气。这款粥性质平和、不滋腻,特别适合脾胃虚弱、容易疲劳或睡眠不安的朋友作为平补早餐。
百合莲子银耳羹
滋阴润燥的“美颜羹”:百合20克(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莲子15克(养心益肾)、泡发银耳半朵(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加适量清水和少量冰糖,小火慢炖至粘稠。这道清甜温润的羹汤,是缓解口干咽痒、皮肤干燥、虚烦失眠的秋季滋养上品。
沙参玉竹麦冬茶
生津润喉的“代饮方”:觉得嗓子干、喝水不解渴?试试用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6克,沸水冲泡或稍煮15分钟当茶饮。这三味药材均擅长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味道清淡回甘,适合日常饮用,尤其推荐给教师、销售等用嗓较多或阴虚体质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