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早期防治H7N9效果明显

来源:莱茵医院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8-24 点击数:

 
 

    “使用中药3小时后发汗、5小时后体温降到37.5℃以下,17小时后通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了北京首例H7N9患者救治情况。截至发布会当日,中医药参与救治24例。专家组根据病例观察认为,中医药的早期应用效果显著,对于中重度患者,中医药在解决某些环节的问题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参与北京首例患者救治

  4月17日,北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首例确诊病例小圆圆康复出院。刘清泉透露,患儿入院后,中医、西医第一时间介入治疗。

  西医用达菲进行退烧,15个小时后体温还在39.8℃。在持续干热状态下,中医采用银翘散加白虎汤进行中药治疗,3个小时后患儿汗出热退,脉静身凉。5个小时后,体温降到37.5℃,达到中医退热效果。17个小时后,加用酒大黄,大便通畅,基本解除患儿反复发烧症状,表里双解,加速缓解病情。他说:“早期积极应用中医药治疗H7N9,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专家们认为,中西医相互配合是患儿救治成功的关键,中医药早期介入对疾病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范例在全国推广。

中医药在中重度患者中仍显优势

  中医药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介绍,与西医抗病毒的治疗思路不同,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思想是扶正祛邪,即增强人的抵抗力。根据多地病例救治情况观察,中医药早期参与治疗的患者目前大多进入恢复期,有的已经或即将痊愈出院。基于近段时间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效果,上海市已经要求所有发热、类流感患者门诊治疗,首先使用中成药、汤药;住院病人必须使用中药治疗。

  而针对更为危重的二次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有基础疾病、体质虚弱等情况,中医药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有创性治疗。其中,江苏省中医院收治一位79岁高龄危重患者,给予静脉注射痰热清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热补气,并予口服麻黄汤、白虎汤,逐渐改善症状,避免了气管切开、插管,减少了身体损伤,目前已能下床走路。这是中医参与治疗最早、效果较好的病例。专家称,这提示在病情转重后,中医药在多个方面依然有治疗优势。

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立

  针对此次疫情防治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表示:“中医药参与防治效果是肯定的。目前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体系已基本建立,和非典期间相比,中医药系统应对更迅速、及时。”

  据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体系是在应对非典、甲流的过程中开始建立的。目前已在国家层面分别建起了中医药、中西医联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省级和地市级传染病院为基础,在全国建立了229个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并制定了11个相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