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
传染源: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败血症,成为传染源。特别是猪、马、狗等动物乙脑病毒的感染率更高。猪是主要传染源。乙脑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前1-2个月往往有猪乙脑病毒感染高峰期。
传播途径: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国内传播乙脑病毒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或动物。蚊感染乙脑病毒后不发病,但可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人群易感性: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形感染。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乙脑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但总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流行特征: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由乙脑流行,在热带地区乙脑全年均可发生;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乙脑呈季节性流行,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这三个月。乙脑集中爆发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C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症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重者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重症患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昏迷时,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还可伴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严重症状,三者互相影响,尤以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
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康复。
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约5%-20%,甚至近半数重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预后: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爆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死亡病例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预防:应采取以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其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能有效地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滋生地,用蚊帐、驱蚊剂防蚊等。
保护易感人群:主要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群的特异免疫力。其接种后保护率达85%-98%,以6-12个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接种后2年和6-10周岁时分别加强注射一次。对于初入流行区的人员,可按接种方法,接种两次。疫苗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第一个月完成。接种时应注意过敏等不良反应,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急诊科 黄小林 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