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小路第4 次出发参与国际救援。今年 3 月 14 日晚,强热带气旋“伊代”侵袭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3 国,莫桑比克灾后出现霍乱、疟疾等疫情。莫桑比克发出国际灾难救援请求后,我国于3 月24 日15 时派遣救援队飞赴灾区,提供人员搜救和医疗、防疫等支持帮助。
3 月 27 日,刘小路接到通知,准备作为第二梯队队员前往灾区“。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了,第二天迅速在医院办理好相关手续,赶往北京集合,整理救灾物资,又一次踏上国际灾难救援征途。他所在的第二梯队于 3 月 31 日下午抵达莫桑比克。救援队共携带近 1 吨物资,包括治疗类药品 14 箱、消 杀药品 130 公斤、2 台净水设备等。“灾区救援,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技术, 关键是与时间赛跑的效率。”刘小路告诉记者,救援队员早上 6 时前起床,8 时准时开会,领取当天任务,报 备人员、物资及团队能力;晚上 9 时至10 时回队,回队后继续开会总结, 安排第二天工作。每天仅睡六七个小时,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让大家都有无限动力。
最近几天,刘小路所在救援队最主要的任务是环境消杀和供水安全, 以及团队医疗卫生的安全保障“。当地大量腹泻病人需要补充水分,可干净的水源极其有限。由于供水紧张,一方面加重病情,一方面也影响诊疗。”
此次救援,刘小路他们携带了一批水消毒剂和2 台大型供水消毒设备,马不停蹄进行生活饮用水采样检测、对污水消毒,每天可为安置点提供12 吨生活用水。几天前,刘小路在评估一个安置点的供水情况时,一位当地百姓通过翻译对他说:“这里有很多病人,请你们也做好自我防护。”刘小路顿时被感动:“再辛苦都值得了,因为人和人之间心是相通的。”
“生命是平等的,我觉得我要做的还可以更多!”每参加一次救援,刘小路都会加深一层感触。从2008 年汶川大地震开始,他立志走上医疗救援之路:此后,2012 年云南彝良地震、 2013 年四川雅安地震、2014 年云南鲁甸地震……都有他穿梭灾区救治病人的身影。
2014 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招募国际和国内救援队,刘小路主动报名参加。然后,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2017年斯里兰卡遭受强风和暴雨袭击……刘小路的身影出现在更远的地方。
他至今记得机场的热烈掌声与灾区患者的连声感谢,从华人华侨及中国大使馆的支持,到联合国部门及当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认可。“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很多次在灾区十几天没洗的衣服都无法掩盖鲜亮的中国红!”他说。
迄今为止,刘小路参加了 7 次抗震救灾,其中包括4次国际救援。每一次,当他主动报名去灾区救援后,他 的妻子总是第一时间帮他整理好所有应急生活物品,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